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第四章 中学生的人格心理 4.3兴趣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10-01 14:41:49[ 字体:   ]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第四章 中学生的人格心理 4.3兴趣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第四章 中学生的人格心理

 易晋教育为您整理,欢迎加入安徽教师招QQ群:469941817流讨论

第三节 兴趣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了解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能使人把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二、兴趣与需要、动机的关系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人的需要。正是由于需要某事物,才对该事物产生兴趣。在低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短暂的兴趣。而建立在精神文化基础上的兴趣得到满足后,常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兴趣与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源于需要,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但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对某事物产生了动机,未必能发展为兴趣,一旦形成了兴趣,必然有伴随的动机产生,使人轻松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

兴趣对活动的作用一般有三种情况:(1)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2)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3)对创造性活动的促进作用。

三、兴趣的种类

()根据兴趣的来源和倾向性,可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人们对事物或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目的或结果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活动中,人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遇到生动有趣的事物,会产生直接兴趣;一旦遇到枯燥乏味的事物,必须由间接兴趣来维持。

()根据兴趣维持时间的久暂,可把兴趣分为稳定的兴趣和短暂的兴趣

稳定的兴趣是指对某种活动具有持久性的喜爱,不因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短暂的兴趣一般指偶尔或一时为某种事物或活动所吸引,随着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对事物有了稳定的兴趣,不会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这种稳定的兴趣可以保持几十年甚至一生,成为个人一生中的显著特点。

()根据兴趣所指向的对象,可把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是由物质需要引起的兴趣。它表现为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用品或精神用品(如电视机、书籍等)的兴趣。精神兴趣是由精神需要引起的兴趣。它表现为认识、交往、娱乐等兴趣。如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是推动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心理条件。

四、兴趣的品质

()兴趣的倾向性

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什么发生兴趣。

()兴趣的广阔性

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范围大小方面的特征。有的人兴趣广泛,对许多事物和活动都兴致勃勃,乐于探求;有的人兴趣单一,范围狭窄,对周围很多事物和活动漠不关心。个体的知识面与兴趣的广阔性密切相关。

()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有的人长期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研究的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就易于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而有的人缺乏稳定的兴趣,一种兴趣很容易为另一种兴趣所代替,做事没有恒心,这种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将是一事无成。

()兴趣的效能性

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对活动产生作用大小方面的特征。积极的、有效能的兴趣,能促使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并产生明显的效果。反之,消极的、无效能的兴趣,仅仅停留在消极期待或欣赏阶段,只是“心向往之”而已。这种兴趣不可能成为活动的动力,不产生任何效果。只有产生实际效果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

五、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加强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充分运用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