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第四章 中学生的人格心理 4.2动机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10-01 14:39:34[ 字体:   ]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第四章 中学生的人格心理 4.2动机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第四章 中学生的人格心理

 易晋教育为您整理,欢迎加入安徽教师招QQ群:469941817流讨论

第二节 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有发动有机体活动的作用。动机的指向功能是指动机使人们的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

当活动产生以后,如果其活动指向了个体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会加强,这种活动就能继续下去;如果其活动偏离了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得不到强化,这种活动就会减弱或停止。这就是动机对活动的维持和调整功能。

三、动机的种类

()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

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可以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四、动机的形成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但是,并非任何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较弱时,人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需要叫意向。由于意向不能为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推动人们的活动,形成活动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为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这种需要叫愿望。只有当人们具有一定的愿望时,才能形成动机。

()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诱因使个体的需要指向具体的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因此,诱因是引起相应动机的外部条件。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儿童被同伴群体接纳,可以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里,同伴群体的作用就是一种正诱因。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考试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意味着自尊心的伤害,因此,他们往往采取种种方式来逃避考试,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在这里,考试作用就成了负诱因。

五、影响动机形成的因素

()价值观

人们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一方面,需要本身有强弱之分;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一部分需要能够满足,有时,满足某种需要是以抑制其他需要为前提的。这样,个体就逐渐形成了各种需要按强弱的程度组成的一个需要系统。这个需要系统为个体所意识到,就成为一定的观念系统,亦即价值观。它从整体上控制着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价。

()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当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会出现高兴、快乐等积极情绪;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需要的满足一再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悲痛、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

()认知

一项活动是否值得做,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动机。因此,认知是影响个体动机的重要因素。

()行为的结果

动机作用产生的行为,其结果对动机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行为结果的成败对动机有重要影响。其次,行为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动机有重要影响。再次,他人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动机有重要影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