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教育综合》训练试题[6.16]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06-16 16:49:23[ 字体:   ]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训练试题[6.16]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2016安徽教师考编押题QQ群: 248622204     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

一、单项选择题。

1.明知饮食清淡对身体好,但又觉得食物味道太淡没有食欲,这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2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3行动研究一词最早是在二战时期,由(    )等人提出来的。

A.苛勒      

B.勒温      

C.科勒        

D.艾略特

4.少年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是(  

A.形象思维    

B.经验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思维

5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6.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现象属于(  

A 定势    

B.正迁移    

C.负迁移    

D.心智技能

二、填空题。

7.学习长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是由于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

8.读者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________;工程师进行蓝图设计的想象主要是________

9.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等。

10.课堂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三、简答题。

11.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参考答案】

 

1.选C

【解析】动机斗争可分为四类:(1)双趋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高考填报志愿时,有的学生既想学文科也想学理科。(2)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怕学习又怕受处分,这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都想逃避,但他必须选择其一。(3)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例如,有些学生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4)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

2.选C

【解析】奥苏伯尔将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 看做赢得地位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和保持长辈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与认可表现出来的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3.选B

【解析】行动研究的提出者是勒温。

4.选C

【解析】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

5 C

【解析】在解答本题时,会对考生形成干扰的就是A.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了三个强化,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学习者因为表现出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得到的强化。如看到班级的其他同学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自己也好好学习。自我强化是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规则和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在题干中,警示教育是通过别人的事例来教育和告诫当前的听众,故而是替代强化。A.项看起来好像也对,但是外部强化在心理学中不算是专业术语,在选择题中如果出现这种选项,一般都不能选做正确答案。在这里,虽然警示也是来自外部的,但是相对来说,替代强化更准确。

6.选B

【解析】题干中的有助于是正确解题的题眼,表明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了促进作用,这是正迁移的定义。而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和阻碍。定势又叫心向,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有促进和阻碍两种影响。因此本题选B7.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8.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9.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10.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

11.【参考答案】

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知、情、意、行之间不可孤立或割裂来看,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可见个体品德的发展绝不是其中的某一个要素的发展,而是知、情、意、行的同时发展,缺乏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品德发展都是不健全的。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一个人品德的发展是与其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就是一种活动,个体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品德。而且,品德的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结果。

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发展过程。

学生现有的品德状况是学生接受外在道德要求的起点,个体能够接受外在的道德要求都与他现有的品德状况相关。而这种矛盾就是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通过品德结构内部心理矛盾的运动促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自觉,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