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教师招考《小学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五)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09-08 13:16:56[ 字体:   ]

2016年安徽教师招考《小学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五)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一、单选题(40题。每题1分。共计40)

1、学生在学习上力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在心理学上称作(  )。

A.学习动机

B.学业动机

C.成功期待

D.成就需要

2、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 )

A.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和直接经验的真切感受

B.传承人类文明,让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C.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D.促进学生认知和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方法

3、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  )人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叫(  )。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5、(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A.奥苏伯尔

B.卡特尔

C.霍兰德

D.斯普兰格

6、师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主要是(  )。

A.职前与职后结合

B.课内与课后结合

C.热情与兴趣结合

D.工作与休闲结合

7、盖老师总是建议学生们在看课本和课外读物时,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并相应作出标记.以便于日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  )特征。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是(  )。

A.独自言语

B.内部言语

C.书面言语

D.对话言语

9、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0、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法

11、不管光线明与暗,我们都认为红旗是红色,这体现了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2、下列有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果好

②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效果好

③学习任务容易,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果好

④学习任务容易,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效果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14、教育与社会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中,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是(  )。

A.政治与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技水平

D.文化传统

1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B.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C.倡导建构的学习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6、“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描述的是(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化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17、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少先队活动

B.教学活动

C.课外活动

D.后勤工作

18、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校本课程

D.综合课程

19、《学记》提出“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揭示教学中应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0、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审议机构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教育部

22、作为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并且是人格核心的是(  )。

A.情绪

B.心境

C.思维方式

D.性格

23、义务教育法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社会组织,应当经( )批准。

A.地市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

2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25、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属于(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26、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  )来进行划分的。

A.课程功能的角度

B.教育阶段的作用

C.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

D.课程核心组织的角度

27、遵守教育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守法的主体,二是(  )。

A.守法的形式

B.守法的组织

C.守法的文本

D.守法的内容

28、适应学生智力水平差异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跳级或留级

B.分校

C.班内分组

D.同质分班

29、儿童刚学习鸟字时,鸟与乌等形近字常混淆,这是由于这时期儿童的观察品质缺乏(  )。

A.精确性

B.顺序性

C.目的性

D.敏捷性

30、短时记忆的容量(  )。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2个组块

31、张啸这次考试成绩非常差,老师找他谈话时,他分析近期由于喜欢上班内一名女同学,上课经常开小差学习不够努力。这种归因属于(  )。

A.不稳定,不可控制的外归因

B.不稳定,可控制的内归因

C.稳定,可控制的外归因

D.稳定,可控制的内归因

3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33、态度三元论不包括(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

34、从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水平教师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下列描述符合高级新手水平阶段特点的是(  )。

A.教学行为达到快捷、流畅、灵活的程度

B.教学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

C.以直觉的方式立即做出反应

D.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逐渐整合

35、地理老师讲到地形时,使用彩色图片的效果比只用黑白图片的效果好,这主要体现了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6、我国新课程改革不倡导的教学观念是(  )。

A.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B.教学过程的封闭与专制

C.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D.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7、“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  )。

A.观察的目的性

B.观察的全面性

C.观察的准确性

D.观察的创新性

38、儿童多动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是(  )。

A46

B68

C810

D1012

39、(  )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传授道德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品德实践力为首要和核心目标的正规课程。

A.学科性德育课程

B.活动性德育课程

C.德育隐性课程

D.德育显性课程

40、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感到无比兴奋、内心充满轻松愉快的体验,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二、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计15)

41、以认知协调、情感相容及行动一致为特征的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称为人际吸引。(  )

4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

43、素质教育一定要大量运用讨论法。(  )

44、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收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45、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

46、桑代克认为,对学习的解释包括某种动机原则,它所对应的学习律为准备律。(  )

47、设置榜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  )

48、狭义的教育学科主要指师范和教育院校在师范院校进行教师教育中所开设的公共教育课。(  )

49、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道德的社会本质,其在任何社会阶段及历史时期都是统一一致的。(  )

50、演绎式教学策略的模式,演示实例→归纳推理→实验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

51、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

52、设置榜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  )

53、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在10岁之前属于他律阶段。(  )

54、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诱因。(  )

55、动物界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有自己的特殊性。(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56、简述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

57、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5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59、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60、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61、你是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6212分。第6311分,第6412分,共35)

62、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后来,发展到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做作业有哪些人抄袭之类的事,都要他暗中“监视”定期汇报。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老师“无事不晓”。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于是小明渐渐被同学们疏远了,他开始感到孤立、孤独;而自从发现小明是老师的“眼线”之后,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离他而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此案例进行分析。(12)

6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甲同学在小学低年级时学业成绩优良,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字竞赛中得过奖,进入六年级后,在第一次摸底测验中,他的成绩很不理想,班级排名在30几名,回家又受到父母的责骂。使他很有挫败感。他很想取得成绩,但又认为自己做不到,甚至连他最感兴趣的数学考试也出现不及格现象。有一次,老师还用鲜红的水笔在他的试卷上批注“-T--迹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上课不认真,拖欠作业,对考试成绩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1)分析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

(2)结合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4、桌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表现很好,能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但一到考试却经常紧张、头发懵、心跳加快,思维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考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形成对考试的恐惧感。

请分析这位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哪些心理障碍?应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障碍?(12)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40题。每题1分。共计40)

1、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学生在学习上力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在心理学上称作学业动机。

2、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BCD项分别是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

3、参考答案:C

4、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故选B

5、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奥苏伯尔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等;霍兰德把人格特质分为现实型、研究型、学术型等;斯普兰格把人格特质分为经济型、理论型等。

6、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师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主要是职前与职后结合。

7、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8、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对话言语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等。独白言语指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如报告,讲演等。书面言语指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通过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的言语活动。内部言语指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的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9、参考答案:D

10、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榜样示范法主要是通过先进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

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故本题选C

11、参考答案:D

12、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动机强度和任务难易度之间的关系是: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由此可知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正确答案选C

13、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正是功能固着的表现。

14、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是由社会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的。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15、参考答案:D

16、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注意的转移指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根据以上定义,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应属于注意的分配。故选D

17、参考答案:B

18、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19、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学不躐等”:学习不能超越学生已有发展顺序。“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这两句话对教育的启示是教师应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学中循序渐进。

20、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学习策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1、参考答案:B

22、参考答案:D

23、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24、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题干是说脑力劳动者管理别人,而体力劳动者只能是被别人管理。

25、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陈述性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26、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7、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教育法的遵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守法的主体,教育法遵守的主体包括一切的人或组织;二是守法的内容.只要是符合教育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都被视为教育法的遵守。

28、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分组教学的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班内分组是分组教学的一种实施形式,所以答案是C

29、参考答案:A

30、参考答案:D

31、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根据维纳归因理论,努力属于不稳定,可控制的内部因素。故答案为B

32、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初生儿吸奶属于吸吮反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本能动作。其他三项均属于教育现象。

33、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态度三元论认为,态度是由情感、行为和认知三种成分组成。故此题选C

34、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高级新手阶段的教师从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把过去所学的知识与现在遇到的情境与问题相联系,也会运用一些教学策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故选D

35、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使用彩色效果比黑白效果好是因为彩色更容易被区分出来,体现的是知觉的选择性。故选B

36、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是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以及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依据题项,只有B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37、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观察的全面性。

38、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幼儿和小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渡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为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39、参考答案:A

40、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解出一道难题属于理智活动过程。故选B

二、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计15)

41、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42、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3、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讨论法并非就等同于素质教育。

44、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

这是传统教学的观点。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①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45、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

(1)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2)一个国家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由政治决定.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46、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

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个体的准备状态作为学习的先行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47、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

48、参考答案:对

49、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

教师职业道德其他道德一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是不同的。

50、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

演示实例一归纳推理一实验验证一概括得出结论,这是归纳式教学策的模式。演绎式教学策呈现教材的顺序与归纳式正相反,它是先提出概念、规则,然后再举例证明。

51、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

强调了知识经验在人们知觉事物中的重要性。

52、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

53、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

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

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54、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正诱因;如果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是正诱因,斥责是负诱因。

55、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56、参考解析:

特殊教育的内容必须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如向智力超常儿童提供较同龄儿童难度更大的课程资料;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教学内容应该是同其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普通教育中阅读和计算等技能。特殊教育应让特殊儿童掌握一些普通学生不需特别教授就能习得的特殊技能。刨设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环境:(1)普通班;(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5)特殊班;(6)特殊学校。

57、参考解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58、参考解析: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59、参考解析: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60、参考解析: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方面的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成功的教育往往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掌握社会核心文化的主体,从而使各种亚文化与核心文化保持协调。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61、参考解析: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62、参考解析:

本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倡导教师要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让小明去“监视”同学,做“眼线”,容易让学生找不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2)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生命尊严的人,而不是被“监控”的对象。

(3)新课程倡导“教师是一种灵魂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唤醒”。在班级管理中更应该实行民主管理,而非通过学生监视学生这种畸形模式。

(4)信任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班主任本应该相信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而案例中的“监视”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丧失了教育学生的前提。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5)案例中的“监视”行为,容易培养学生阴暗的人格,这样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有违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遭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63、参考解析:

(1)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主要有:

①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甲同学本来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学竞赛中得过奖,但是由于其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最后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②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并未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而是一味地责骂,降低了甲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扭曲了孩子的个性,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③甲同学自身不正确的归因。

甲同学对自己成绩不佳进行了错误的归因.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导致丧失了学习信心。

④教师对其进行错误的反馈。

教师对甲同学试卷的评判过于激进,给与甲同学错误的信息反馈,导致其对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该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出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系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使其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②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布置作业和进行考试之前,依据作业和考试难度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期望,让学生产生恰当的动机水平,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避免外部归因要素,让其认识到“无所谓的态度”是不努力的表现,做到“努力归因”而又联系现实,强调努力程度这一积极归因要素。

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尽量使用鼓励性评语,避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当学生表现出改进意向且成绩有进步时,教师应适时呈现奖励性措施,起到强化学生行为的效果。

64、参考解析:

(1)这位同学出现的心理障碍是考试焦虑。

(2)克服考试焦虑的办法:

①改变错误认识。探求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是因为考前复习准备不足,自信心不强,还是自己的期望过高,担心临场发挥不正常,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而影响自己的前途;抑或是老师或家长的期望过高,施加的压力太大。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办法消除或降低这些焦虑源的影响。

②调整竞技状态。帮助学生认真做好考前复习,指导学生注意科学用脑,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避免题海战术,疲劳轰炸。

③掌握考试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应试技巧,如由易到难,切忌死绞难题,合理分配时间等。

④调控紧张情绪。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积极地暗示自己“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会成功”“我很轻松”等),焦虑转移法(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轻松的活动,转移注意力),肌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利用对抗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使神经过敏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模拟训练法(实际模拟考试情绪,让学生切身体会)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