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练习题[11.10]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11-10 11:56:55[ 字体:   ]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练习题[11.10]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导语】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走上理想的教师岗位,易晋教育整理了大量试题资料供大家学习备考

安徽教师资格证④群 331290540 下载全套备考资料。

 

  关注官方微信:bangjiaoshi 获取最新考编资讯


  【单项选择题】

1.在课堂上,有位同学未经许可离开教室。对此,最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在几分钟内如果不能找到该学生,应当立刻报告给校长

B.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去找他

C.立刻把他带回教室,但不要太关注他

D.事后和他进行谈话,严肃地对他说清楚不经许可不能擅自离开教室

2.苟子日:“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又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下列对荀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荀子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做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B.荀子认为教学只要尽量发挥我的本心,扩充我的善性,就可以知天了

C.荀子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D.荀子认为教学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最终在于实践“行”。只有学而能行,才能算完全的认识

3.京剧的花脸所属的行当是( )

A. B. C. D.

4.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唐代文学家是( )

A.李白 B.韩愈 C.柳宗元 D.杜甫

5.《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相同点是( ) A.作者所处时代

B.图文并茂

C.吸收外国科学知识

D.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6.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 )

A.意大利的传教士 B.中国的航海家 C.日本的遣唐使 D.阿拉伯商人

7.男同学小陈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一天在课堂上用手机给班上的女同学发短信“曾某,我爱你”,被上课的王老师发现收缴,并将小陈的短信向全班同学宣读,同时指责其“思想堕落,道德败坏”。下课后小陈要求王老师归还手机,王老师说:“这是罪证,不能归还,要交学校德育处”。校长指出王老师:①未经学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学生的隐私权。②批评的话语侵犯学生的人格权。③收缴手机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④作为老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你认为校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9.学前教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应以( )的提高为基础和前提。

A.文化素质 B.教育技能 C.自身修养 D.课堂管理能力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何处( )

A.《韩非子》 B.《荀子》 C.《中庸》 D.《诗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学生未经许可离开教室通常有三种原因,一是对教室里的事情感到不愉快,二是想去更感兴趣的地方,三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当学生离开教室,老师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寻找他。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不会走得太远,如果不能马上找到他,应该通过内线电话告知办公室或叫一个学生报告校长,但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扰其他学生。故B项做法不合适。

2.B【解析】荀子这段话指出了学习或教学的过程是从闻到见、到知、最后化为行动的过程,是从感性的思考到理性的实践的过渡,而不是纯粹的思辨。故B项不正确。

3.C【解析】“花脸”又称“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

4.B【解析】苏轼对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关誉。

5.A【解析】《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三人都是明朝人。

6.D【解析】由于阿拉伯位于中东地区,连接欧亚,这是地理优势。同时阿拉伯人素来以善于经商闻名,来往于中国和西方,把指南针和火药带到了欧洲。故选D项。

7.D【解析】此教师的行为的确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人格权和财产权,属于违法行为。故选D项。

8.C【解析】题干所述,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9.A【解析】学前教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应以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和前提。

10.C【解析】《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博学之”意在做学问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同时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审问”为第二阶段,即不耻下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是为“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即是做到“知行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