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考:音乐专业知识(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答题)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04-10 14:37:07[ 字体:   ]

安徽教师招考:音乐专业知识(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答题)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安徽教师统考备考群: 488079876      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

1.远古时期的音乐形式及特点如何?原始古歌与古乐舞有哪些?

歌、舞、乐台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因此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穷(古肉字)”(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乌》: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古乐篇》)。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望,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是一首古代祭歌。

《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

《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夏商时期音乐发展的情况如何?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历史从此跨入到了阶级社会。由于夏商时期私有制的社会性质,它的音乐也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夏商时期的乐舞《大夏》(亦称《夏yue,读yue)、《大huo》与原始乐舞在性质上有着很大差别。它们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大濩》歌颂了商场伐桀的功绩。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按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代的音乐发展亦有其自身的特点。商代巫风盛行,人们崇神尚鬼,各种巫术占卜活动极为频繁,而巫、觋是联系人神的桥梁,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在一些重大祭记仪典上表演。巫乐的盛行可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验证,如:《觋舞》(求雨,觋读wu)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娱乐性乐舞,如:《伐舞》(出征)、《高跷舞》、《多老舞》、《奏舞》、《众舞》等等。商代乐舞绚丽多姿并深含神秘的宗教色彩。

 

3.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

——是原始时期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属石器时期的产物。

编磬——由几个留组成一套编磐。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留,铭文分别为:水启天余水余

——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钟,还有三门峡庙底沟也出土了陶钟。它们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商代已有青铜铸成的钟,其类型有钟、铙、镛等。

编钟——现出土的、由多个不同音高的钟组成一组的编钟有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编钟,是三个为一组。

编铙——殷墟妇好(妣辛)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除此之外尚还有伤、铃等乐器。

吹奏乐器有;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骨哨——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几十支骨苗,它们只是一些小骨管,有三孔和两孔,距今7000年。

——是用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出土乐器中,坝的数量较多。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出土的是一吹孔的埙,距今6000年以上。商代己发展到五音扎坝。

任何时期乐器的制作是与其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比如:原始时期的有些乐器是从生产工具演化来的。夏商时期的乐器是与青铜铸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等等。

 

4.周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建立和实施?

周朝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将上层社会纳入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礼乐制度的实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如关于乐队、舞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乐队的排列和规模是:天子四面排列(“宫县”),诸侯三面排列(“轩县”),卿大夫两面排列(“判县”),士一面排列(“特县”);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八行八列,佾读yi,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依次向下递减。

2)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典礼的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在郊社”(祭天地明神)尝祭”(贵族祭祖)食祭”(宴会)乡射”(贵族们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等仪式上,使用的乐曲、歌曲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5.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西周乐舞是礼乐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

1)六代乐舞 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它包括:

黄帝——《云门》(或称《云门大卷》,卷读quan)

——《大咸》(或称《咸池》)

——《箫韶》(或称《九韶》、《大磬》、《九辩》、《九歌》等)

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商代——《大濩》(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

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2)小舞 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它包括

帗舞——彩绸舞(帗读fu)

羽舞——羽毛舞

皇舞——五彩羽毛舞

旄舞——牛尾舞

干舞——盾牌舞

人舞——长袖舞

3)散乐 这类是指民间乐舞。

4)四夷之乐 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5)宗教性乐舞 指天旱时求雨的《羽舞》和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舞》等。

 

6.什么叫八音”?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类:钟、镛、钲、铙、铎等。

石类:磬、鸣球等。

土类:埙、缶。

革类:鼓、建鼓、鼗、拊等。

丝类:琴、瑟、筑等。

木类:柷(chu)、敔(yu)

匏类:笙、竽等。

竹类:箫(排箫)、篪等。

从以上所列举的乐器可以看出,周代乐器在此时期又有了新发展。但打击乐器仍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

 

7. 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一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彻;二十而冠,始学礼。所学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单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正像《周礼》中所载: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大司乐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表演职能是在于大司乐中的乐工所承担的宫廷饮宴、祭记等场合的表演任务。机构中有证可考的乐工多达1463人。

 

8. 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其律名有;

(yi)

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六同。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计算过程有五步;

1)即把一条空弦作全长,把它作;

2)将宫音全长三等分,再增加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宫音下方纯四度;

3)将徵音的弦长三等分,再减去其中的一份,求得;

4)将商音的弦长三等分,再加上商音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

5)将羽音的弦长

其算式为:

但三分损益法中出现的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在运用中不能旋宫转调的问题,成为后来历代的律学家不断探索的主题。

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吕氏春秋·音律篇》。

 

9.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镈(b6)。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这也说明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旋宫转调问题不止是确凿有据的理论,而且已有音乐实践成果。

3)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4)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由此可以看出,从编钟制作、乐律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曾侯乙墓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

 

10. 简述《诗经》和《楚辞》。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

——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四川的东部)。《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曲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十余种)变化多,表演形式(独唱、对唱、帮腔等)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关雎》、《伐檀》等作品。

——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多是朝会宴飨、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把宗庙祖先的乐舞。

《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楚辞又被称作一种文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故名楚辞)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九歌》是伟大诗入屈原的不朽之作,它原是楚国民间在祭祀时所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九歌》中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神奇的幻想、挚热的感情。

《九歌》属于组曲形式,共有十一首:

东皇太一 (叙述祭天神的排场)

云中君 (祭女性的云神的歌)

(祭湘水男神的歌) .

湘夫人 (祭油水女神的歌)

大司命 (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

少司命 (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

(祭太阳神的歌)

(祭男性的河神的歌)

(祭女性的山神的歌)

(祭颂阵亡烈士的歌)

(祭幅结束时所唱的歌)

《诗经》、《楚辞》以其极出色的篇章成为传世之经典,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成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