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师考编:教综之教育学主观题考点汇总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7-05-19 11:13:19[ 字体:   ]

安徽省教师考编:教综之教育学主观题考点汇总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2018年安徽省教师考编:教综之教育学主观题考点汇总

【导语】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走上理想的教师岗位,易晋教育整理了大量试题资料供大家学习备考。

 高分备考QQ群:47651788下载全套备考资料。关注官方微信:bangjiaoshi 获取最新考编资讯。


教育学系列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5、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内容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受教育权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②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平评价

④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⑤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⑥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⑦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应尽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教师角色的更换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第四,教材的处理和使用。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作为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第一,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首先应该树立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这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第二,提高自主反思意识。

第三,进行教育研究。

第四,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权利

第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第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第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第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第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第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

第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第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第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第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五,制止有害于学生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第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师生关系的模式

(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形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

(二)放任型的师生关系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却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

(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方式教学,重视集体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着目标进行学习。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良好师生关系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许多调查表明学生与教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主动亲近教师;自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的,就会主动疏远教师。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第四,发扬教育民主。

第五,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一,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第三,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第四,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第一,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第二,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第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四,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第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第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1. 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

2. 回归生活世界

3. 立足实践

4. 着眼创新

5.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①研究性学习。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③劳动与技术教育。

④信息技术教育。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5.操行评定                 

6.建立学生档案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8.个别教育工作

如何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标志)

如何转化后进生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

④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⑤抓反复,反复抓。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三)强调内容的适用性

(四)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要求的统一

(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继续性、序列性、综合性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第一,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获得“双基”,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整体规划课程门类和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以教材为本位的倾向,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分析解决以及沟通合作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得到改进能力。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特点

第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第二,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第四,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程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第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现代学生观

1.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3. 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 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 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 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现代创新观

1. 破除知识中心观念

2. 破除教师权威观念

3. 破除智力或智育中心观念

4. 培养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观

1.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方式改革

(1)教学方式改革:

1. 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2. 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社区综合教学模式

3. 由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社会知识

(2)学习方式改革:

4. 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求知识

5. 只注重学习教材中的理性知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良好人格的获得

6. 只注重与书本结论一致的知识的获得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7. 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策略改革

(1)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自由发展。

(2)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实施。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3)新课程在个性发展上的实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独特性。

(4)新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实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评价改革

1. 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 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

3. 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 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5. 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1)从筛选、评比到诊断、帮助发展

(2)从辅助知识学习到全面育人

(3)从客观冷静到人性关怀

(4)从单一的评价标准到多元个性的评价标准

(5)从单一的评价主体到多元的评价主体

(6)从单一笔试评价到多种评价方式

(7)从游离于教学之外到融合于教学之中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方法

(1)建立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内容要涉及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情感、态度、习惯、价值观的获得。

(2)教师要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要多样化,包括日记、成长记录、情境测验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3)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学生的进步过程和结果。

(4)学生成绩的评定尽量采用等级制,不得将成绩公布或成绩排队,评语应采用激励语言,或描述学生的潜力,不可只提及学生的不足。

(5)每学期结束时,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并明确、简要的引导制定学生下阶段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的考试宗旨

(1)目的:发现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2)内容:涉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法:形式多样,笔试考试和实际操作测验相结合。

(4)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不公布成绩和进行成绩排队。

教学的基本任务

第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第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第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第一,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第二,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第三,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第四,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直观性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督促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势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2、不足

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疏导原则

1、定义

疏导原则又称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定义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长善救失原则

1、定义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法分类:1、语言文字说服。如讲解、报告、谈话、辩论、指导阅读等;2、事实说服。如参观、访问、调查。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榜样的选择应该遵循三个原则:①可接受性原则。树立榜样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水平,使他们能够、愿意接受;

                            ②真实性原则;

                            ③要多选择那些具有道德智慧的榜样。

锻炼法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法注意以下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德育途径

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