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点的难点解析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7-03-30 09:44:32[ 字体:   ]

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点的难点解析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2018年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点的难点解析 

 

【导读】易晋教育为帮助更多考生积极备考2018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为你准备2018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练习资料,请考生持续关注本站。欢迎加入2018安徽教师招考笔试:641866310,最新招考,海量资料,在线网课,关注官方微信bangjiaoshi获取教师统考四年真题及2018年备考资料。 


1)学习策略中的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的区别。

监控策略: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例如:考试时间是120分钟,看看手表已经用了100分钟了,还有20分钟就要结束了,就是监控策略。于是我加快了做题的速度就是调节策略。

2)癸卯学制到底是1903还是1904?

壬寅学制1902年颁布,未实施。

癸卯学制1903年颁布,1904年实施,所以大家会看见癸卯学制有2个时间。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区别。

流体智力:遗传带给人的那些智力特征,如反应速度、记忆力、计算能力等等。

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由于学习、生活、劳动,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4)过目不忘到底是敏捷性还是持久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记忆的这一品质,与人的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速度有关:暂时联系形成得快,记忆就敏捷;暂时联系形成得慢,记忆就迟钝。在敏捷性方面,有的人可以过目不忘,有的人则久难成诵。但各人的特点不同。有的人记得快,忘得也快;而有的人记得慢,忘得也慢。记忆的敏捷性是记忆的品质之一,但它不是衡量一个人记忆好坏的惟一标准。在评价记忆敏捷性时,应与其他品质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记忆的这一品质,与人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牢固性有关: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得越牢固,则记忆得越长久;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得越不牢固,则记忆得越短暂。在持久性方面,有的人能把识记的东西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而有的人则会很快地把识记的东西遗忘。一般来讲,记忆的敏捷性与记忆的持久性之间有正相关,记得快的人,保持的时间较长。但也不尽然,有的人记得快,但保持的时间短。

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它是指记忆提取的内容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的程度。记忆的这一品质,与人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正确性有关:暂时神经系越正确,记忆的准确性就越好;暂时神经联系越不正确,记忆准确性就越差。准确性是记忆的重要品质,如果离开了准确性去敏捷性、持久性就失去了意义。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征。记忆的目的在于在实际需要时,能迅速、灵活地提取信息,回忆所需的内容加以应用。记忆的这一品质,与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灵活有关:由兴奋转人抑制或由抑制转入兴奋都比较容易、比较活,记忆的准备性的水平就高;反之,记忆的准备性的水平就很低。在准备性方面,有的人能得心应手,随时提取知识加以应用;有人则不然。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而上述三种品质,只有与记忆的准备性结合起来,才有价值。所以,过目不忘属于记忆的敏捷性。

5)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和影响性格塑造的因素是不是一样的概念。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和影响性格塑造的因素是一样的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实践/主观能动性/社会文化因素。

6)内部动机与近景直接性动机怎么区分?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指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引起的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外部学习动机: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而产生的动机,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例如某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功课浓厚的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很具体,但不够稳定,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是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理想色彩,又与个人的志向、世界观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性动机。

所以内部学习动机和近景直接性动机,角度不同。例如好奇心求知欲,如果从动机的来源角度来说就属于内部学习动机,如果从动机作用的长短的角度来说就属于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7)感觉屋内嘈杂暂时离开,为什么是负强化?

负强化指的是行为频率增加,撤销厌恶刺激。

斯金纳又把负强化分为了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已经出现)和回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感觉屋内嘈杂,暂时离开。离开的行为出现,所以属于行为增加,躲避了厌恶刺激,所以是撤销厌恶刺激,完全符合负强化的概念。而厌恶刺激已经出现了,所以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8)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我们仍然能够认出来他,这体现了恒常性还是整体性?

这道题是有争议的,在教师资格工作统考以前,教师资格证考试和自考一起考的时候,用的自考教材上在解释恒常性的时候,举了老师换了发型和衣服的例子,证明知觉的恒常性。

在考研的教材王雁编写的普通心理学中,将这一知识点解释为整体性,具体解释如下:在这里建议大家在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以考研书籍上的答案为准,毕竟自考的心理学书我们目前世面上几乎看不到了。心理学家都存在争议的问题,老师只能够找到证据,建议大家选择什么合适,也无法盖棺定论。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思想水平的矛盾,还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水平之间的矛盾。而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在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转化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最终才愿意按照社会的德育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