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教育综合》训练试题[6.2]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06-02 14:34:07[ 字体:   ]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训练试题[6.2]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安徽教师统考备考群: 47651788      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义务

D.权力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了人格的(  )的特点。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3、下列选项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4、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5、(  )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

A.《教师法》

B.《高等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

D.《教育法》

 

二、多项选择题

6、一位教师在讲授《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老师并不做正面回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这种家庭作业布置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概念?(  )

A.问题教学观

B.去问题教学观

C.探究—发现学习观

D.认知—建构教学观

7、某中学为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开展了多项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并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不能冒险采取其他教学方式和策略。

对于材料中该学校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校有权力制定本校的发展方向,学生学业成绩也是衡量学校发展的指标之一

B.教学是复杂的活动,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统一的教学规定违背了教学规律

C.统一的教学设计并不能体现集体备课的优势和好处

D.教师应当按照学校规定去完成教学任务

 

三、填空题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__________并作为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教育技术。

 

四、简答题

10、简要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1、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C  《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参考答案:A  本题考查人格的特点。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的特点。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人格的独特性。故选A

3、参考答案:D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学习才会的反射,是后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

4、参考答案:D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

5、参考答案:D  《教育法》的总纲规定:19959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规范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律,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的“母法”。《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

二、多项选择题

6、参考答案:C,D  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预留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知识,自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

7、参考答案:B  题目中某中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就采取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的方式,并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教学计划教学,这违背了教学规律,没有因材施教。

三、填空题

8、参考解析:学科课程标准 教科书(课本)

9、参考解析:综合实践活动

四、简答题

10、参考解析: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11、参考解析: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