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考中小学语文核心考点4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10-12 11:13:44[ 字体:   ]

安徽教师招考中小学语文核心考点4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导语】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走上理想的教师岗位,易晋教育整理了大量试题资料供大家学习备考。

高分备考QQ群:251776608下载全套备考资料。

关注官方微信:zkdedu 获取最新考编资讯。 


第四篇: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鉴赏,包括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是对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心理快感基础上的一项满足审美要求的活动,中小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读勤思”法

  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和学习才能获得。多读还应当指对好的文章再三吟诵,名篇佳作不妨背下来。只有在反复阅读中才能体会其绝妙之处。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多读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勤思,以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去阅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结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2.“咬文嚼字”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就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灵魂。文学鉴赏,首先应鉴赏语言,推敲语言,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字词的理解只要求个大概或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这种做法是不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

  咬文嚼字最基本的是要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深入体会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词显而意隐,言近而旨深,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挖掘那隐含的深意。而且还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中心词句,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这类词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抓住了理解和把握全文的“钥匙”。

  3.“知人论世”法

  鲁迅曾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能较为确凿”。这就是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意思是说鉴赏作品要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文化状况等,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审美价值。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或者告诉我们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这篇文章的,那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初读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感觉到文章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感伤和哀愁,作品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情基调呢?当文章没有告诉我们太多时,我们就有必要去“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背景了,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文章是写于1982年,当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将不久于人世,这件事使作者感到人生的大不幸,因此一时陷入痛苦之中难以解脱。

  4.“识景会意”法

  “识景”就是体察环境,从环境入手来鉴赏文学作品。这主要是针对鉴赏人物形象而言的。作品中环境描写大致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的,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是有很大作用的。

  比如《登上地球之巅》有这样一处环境描写:“……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平和贡布三人匍匍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夜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是为了衬托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会意”就是领悟意境。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意”与“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由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多姿多彩,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又是丰富复杂,因此便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意境,如有的雄浑阔大,宏伟壮丽;有的恬淡秀丽、委婉幽深。不同的意境则给人不同的美感。领悟则达到鉴赏的最高境界。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我们所熟悉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但是如果对这首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算不上会意。如果不仅感受到壮丽的景色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这仍不算是会意,因为没有品出这首诗的“诗味”与“意蕴”。只有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领悟这首诗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才是会意。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所以,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就是文学鉴赏的真谛。

  5.“练习评点”法

  清代的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论不可以已也。”每次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坚持写点评语,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几种最常用的方法,这几种方法,相互之间并非截然分开,而且,鉴赏某一作品时,也不一定仅仅用一种方法,有时可综合起来用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