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考中学语文优质说课稿《孔子游春》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10-31 10:02:45[ 字体:   ]

安徽教师招考中学语文优质说课稿《孔子游春》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导语】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走上理想的教师岗位,易晋教育整理了大量试题资料供大家学习备考。

高分备考QQ群:251776608下载全套备考资料。

关注官方微信:zkdedu 获取最新考编资讯。


文本的解读是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交流,发生心灵碰撞,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过程。文本解读又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高度。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准确、恰当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价值,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才是可行的,有效的。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我反复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对文本作出如下解读,并产生相应的一些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生态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充分地反映了孔子既有思想家的广博和深刻,又有教育家的智慧和艺术。在古籍中并没有相应的“孔子游春”的记载,而是作者根据《论语》、《荀子》、《孔子家语》等书籍中关于孔子的相关记载,编写而成的一则故事。因此,不少教参仅仅将文本解读为一般“游记”,显然有些偏颇。此次“游春”至少不是一次简单意义上的赏春或者我们常说的春游。从《论语》等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鲜明地了解到孔子倡导“寓教于乐”和将大自然作为课堂的教育思想。显然,此次孔子带领弟子来到泗水河畔,是一次有准备的教育活动。他巧妙利用泗水发表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高洁的人生理想。

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作为小学毕业生应该初步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和他博大的思想,应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而这篇课文蕴涵着语言的音韵之美、形象之美,蕴涵着人生真谛、人文气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文本和契机。因此,教师应站在文化的高度,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历史,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我们要从文化的视角,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实施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成为其生命有益的构成。”

根据以上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学的理念,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品味字词,理解“司空见惯”、“深思熟虑”、“温文尔雅”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归类、积累描写春景和水等方面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人物的特点读好人物的对话。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阅读,在情境中体会水的内涵,感受孔子的教育智慧以及师生间的浓浓深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水的论述,明白孔子借水喻理,引导弟子立志的教育过程。

据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凸显孔子的地位,引发学习欲望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因此,我觉得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孔子博大精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而这种影响也已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上课伊始,直接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交流对孔子的了解,接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总结:“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差不多2500年,世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孔子的思想从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地区走向中华大地,从中国又走向世界。在评选的世界 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在美国,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韩国,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德国,仍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孔子塑像。全世界都在研究孔子,学习孔子。”

这一环节的教学明确了孔子的地位和影响,必将激起学生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和民族的自豪感,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学习的“愤悱”状态。

二、描绘故事的画面,把握课文重点

本篇课文内容较长,首先教师配乐朗读,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置身于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中,会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听完故事,我引导学生说说眼前出现的画面,并用相应的词语进行概括,从而理清课文的三个主要部分:赏景、论水、谈志。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虽然课文对泗水河畔的景色描写十分优美,但这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我根据故事的主旨,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课文重点显然是论水和谈志。于是,对春景部分,我只通过语言的描绘,引入情境,带领学生读一遍,然后便切入到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这样,教学主次分明,凸显出文章的精华部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深刻感悟文章精华,这正如教育学家哈默顿所说的:“阅读的艺术就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再现教育的过程,实现多重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对话的教学是教师自觉地追求与学生人格平等、精神相遇的心灵交流。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造就、相互提升。这种对话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多重的网状立体结构。在本课重点的教学中,我力求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伴、与自我心灵对话,从而再现历史,让历史在课堂活起来,让历史在儿童的心灵中活起来。

重点之一,孔子论水。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水的深刻内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步骤:

首先,通过画面展示,教师语言描绘,再现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沉思的情景,学生初读孔子的论述,进入情境。

接着,出示《荀子》中与课文相应的部分句段,引导学生对照阅读。这样,既突出了文本的厚重,又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理解。

    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日常观察、思考,凭借生活经验,交流对孔子心目中水的理解。在情境中去品味、理解语言,同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个人观点。

最后,拓展情境,在理解孔子论述的基础上,画面呈现碧波荡漾的濠水,浩瀚无边的长江,奔腾不止的小溪,波澜壮阔的大海,引发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发表新的感悟。如水面宽阔平坦,包容万物,像君子一样有博大的胸怀;水不知疲倦,一路欢歌,像君子一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一拓展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既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流露。

重点之二,孔子与弟子谈志。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凭借已有的孔子论水的情境,让学生担当角色,走进孔子内心。“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赞水吗?”在引导学生理解“意味深长”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表达孔子内心的话,即论水的真正意图:希望弟子能够成为像水一样的真君子。从而领会孔子教育的循循善诱。这样,就一改有些教参将论水与谈志两部分割裂开来的教法,将两者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的学习。

2.分角色读课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子路和颜回表达的志向中看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充分认识到子路和颜回都明白孔子的话,从孔子论水中得到了启发,都像水一样,有着崇高的品格。

3.根据课文在记叙对话时的提示语,表情朗读,让学生再次如临其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在这样的情境中,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志向或为人的品格:刚才,我们仿佛也跟着孔子来到在蓝天下的泗水河畔,上了生动的一课,你准备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也来说说自己的志向,好吗?在情境中,巧妙地融入学生志向的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在语言的训练中体现思想的引领。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体现。

5.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我出示《论语》中孔子与学生谈志的原文,并补充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样既可巩固课文的学习,又可进一步体会孔子儒家学派的“仁爱”思想,让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落实。

教学即将结束,作为教师的我随着教学进程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孔子的论述和教学深深地感染着我,我有感而发:泗水河畔,孔子论水,和弟子交流各自的志向,其乐融融。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愿同学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成为一名智慧之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这就是我一个老师最大的志向。

这样的课堂结语既是我对学生的期望,同时又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定会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由于较好地把握了文本,课堂上,孩子在优化的情境中,跨越了时空,通过想象、诵读、感悟、表达,走近了孔子,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了自我,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学生通过这一课,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礼,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中国古代有如此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自豪,为中华民族有如此深厚悠久的文化而骄傲,产生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造了精神的基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