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学课堂教学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08-11 14:01:20[ 字体:   ]

第二章 小学课堂教学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学地理地图这一课时,挂上一幅世界地图帮助学生理解,这是(   )。

A.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B.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C.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D.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2.课堂教学情境的特征主要有(   )。

①基于生活②注重抽象性③体现学科特点④内含问题、融人情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接近性原则

B.合作性原则

C.对比性原则

D.真实性原则

4.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通过对与真实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问题的意义建构。这体现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   )原则。

A.层次性

B.真实性

C.合作性

D.诱发性

5.创设的情境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体现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   )原则。

A.接近性

B.真实性

C.合作性

D.诱发性

6.在教学《琥珀》一文时,课前教师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认识。这体现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   )的方法。

A.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B.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C.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D.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7.在教学中国地形时,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形图进行教学。运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是(   )。

A.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B.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C.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D.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8.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这运用的教学情境方法是(   )。

A.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B.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C.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D.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9.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   )。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10.最早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学记》

B.《大教学论》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爱弥儿》

11.下列对班级授课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班级授课制可以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C.班级授课制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D.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2.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制

D.设计教学法

13.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检查课的依据是(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14.在古代教育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复式教学

D.现场教学

15.(2013年真题)目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复式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教学

16.教师组织学生到事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   )。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个别教学

17.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复式教学

D.集体教学

18.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而是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问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道尔顿制

B.特朗普制

C.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D.分组教学

19.教师不再在上课时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制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20.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这是(   )。

A.内部分组

B.外部分组

C.能力分组

D.作业分组

21.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这是(   )。

A.内部分组

B.外部分组

C.能力分组

D.作业分组

22.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别自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制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23.(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A.教学策略

B.教学组织策略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方式

24.课堂教学策略的特征有(   )。

①操作性②指向性③整体综合性④调控性⑤层次性⑥灵活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25.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通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26.(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27.(2013年真题)教《新型玻璃》时,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法

28.下列不属于讲授法的优点的是(   )。

A.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8.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有利于因材施教

D.有限的教师可以教更多的学生

29.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30.(2012年真题)小学数学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练习

D.示范

31.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地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是(   )。

A.讨论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32.(2013年真题)讲完“体积的大小”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的体积,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习作业法

B.实践探究法

C.实物演示法

D.实验教学法

3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不包括(   )。

A.学校的要求

B.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C.学生特点 

D.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4.(   )是在一堂课即将结束的几分钟时间内,师生共同对课堂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进行总结。

A.课堂策略

B.课堂总结

C.教学总结

D.教学策略

35.下列关于课堂总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课堂总结是一节课教学的最后环节

B.课堂总结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检验

C.课堂总结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D.课堂总结可有可无

36.课堂总结主要体现在(   )。

A.知识点总结、方法总结和对学生的评价

B.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总结

C.教学内容总结、方法总结和对教师的评价

D.知识点总结、方法总结和对教师的评价

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课堂总结要起到升华主题的功效

B.课堂总结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反思

C.课堂总结要详尽,便于学生理解

D.课堂总结要有针对性

38.在学习《人生价值》这课时,教师可用一首诗歌结束: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以上课堂总结方法是(   )。

A.架设悬念式

B.总结概括式

C.激励情感式

D.首尾照应式

39.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是(   )。

A.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B.教师课堂教学策略

C.学生课堂学习行为

D.学生课堂学习策略

40.教师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这是(   )。

A.直接导入

B.经验导入

C.实验导人

D.旧知识导人

41.(2014年真题)张老师开始上《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而且还会拉小提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这属于(   )。

A.直接导人

B.经验导入

C.故事导入

D.直观导入

42.教师教学导入行为原则不包括(   )。

A.导入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B.导人要具有关联性

C.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

D.导人有统一的定法

43.(   )是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带有搭台阶性质的问题。

A.疏导提问

B.引发提问

C.激趣提问

D.比较提问

44.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主要突出(   )标准。

①面向全体学生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45.结课的功能有(   )。

①条理化、系统化功能②巩固强化功能③激趣开智功能④教学过渡功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的。

问题: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课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我在《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课中,是这样设计的: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以因果关系设计了本课总结,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两大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师:(配乐《爱我中华》)是啊,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民族融合加深了民族之间的感情,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同时,认识到重要历史人物在其中的作用,正确评价他们,“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希望大家也能成为一名造时势的英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问题:请分析该教师是如何呈现课堂总结的?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

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

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

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

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

(学生动笔画)

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就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能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他的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扁扁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

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的同学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的变化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

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么看?晚上出来看月亮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

看多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么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问题: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教学《生活中的百分数》一课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以向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最近想买一套房子,价格35万,如果一次性付清,可以给老师打九折。同学们,你们说说老师需要付多少钱呢?(学生露出困惑的表情)好,学完这节课,你们就可以告诉老师究竟需要付多少钱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认真听讲,以便解决老师在课堂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问题:以上材料是如何呈现教学情境的?

5(2013年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习作课上,徐老师正和同学们讨论怎么写“最喜爱的一种玩具”。丁丁坐在教室的后排,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玩着手里的变形金刚。徐老师发现丁丁在开小差,就走到他的座位旁,把变形金刚拿了出来,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要写好最喜欢的一种玩具,必须会玩那种玩具,并且把玩的过程说清楚、写清楚。下面我们请丁丁说一说,变形金刚怎么玩。”丁丁红着脸认真地向大家讲了起来。

问题:

(1)试评析徐老师对待课堂问题行为的做法。

(2)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可以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是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如利用火柴棒来帮助一年级学生学习算数。

2D【解析】课堂教学情境的特征主要有:基于生活;注重形象性;体现学科特点;内含问题;融入情感。

3C【解析】对比性原则不属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其他三项均是教学创设的基本原则。

4B【解析】题干体现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原则。

5D【解析】诱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6A【解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创设特定情境。这是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7B【解析】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

8D【解析】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就是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9A【解析】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0B【解析】l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1C【解析】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难以适应所有学生,而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12A【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3A【解析】根据上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课可以划分新授课和巩固课等。

14B【解析】在古代教育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个别教学,体现了古代教学速度慢、效率低的特点。

15D【解析】班级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革新传统的以“教”为本的班级授课制,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16A【解析】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事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17C【解析】题干阐述的是复式教学,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18C【解析】上述是对贝尔一兰喀斯特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阐述,又叫导生制。

19D【解析】题干阐述的是道尔顿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20B【解析】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21A【解析】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22C【解析】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别自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23A【解析】题干是对教学策略含义的阐述。

24D【解析】课堂教学策略的特征有:操作性、指向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层次性、灵活性。

25B【解析】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26B【解析】题干是对讲授法含义的阐述。

27B【解析】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28C【解析】讲授法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因材施教。

29B【解析】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30C【解析】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

31D【解析】题干阐述的是演示法的概念。

32A【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与实践探究法容易混淆。实践探究法更侧重于运用实践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

33A【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4B【解析】课堂总结又称课堂结尾,是在一堂课即将结束的几分钟时间内,师生共同对课堂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进行总结。

35D【解析】课堂总结是一节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检验,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并非可有可无。

36A【解析】课堂总结主要体现在知识点总结、方法总结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37C【解析】课堂总结应是言简意赅的,教师在课堂结尾只需抓住本堂课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要简明扼要。

38C【解析】在教学时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教材中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在伟大人物的传奇故事中感悟,在充满激情的诗歌中陶冶,在情感体验中自觉地意识到培养良好道德、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这就是激励情感式。

39A【解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

40B【解析】采用经验导入能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地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41A【解析】直接导入是指教师上课伊始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自然有效地导向教学内容。题干中张老师的导入方法就是直接导人。

42D【解析】D项不属于教师教学导入行为的原则。

43A【解析】疏导提问是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带有搭台阶性质的问题。

44D【解析】以上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所突出的标准。

45D【解析】结课的功能有:条理化、系统化功能;巩固强化功能;激趣开智功能;教学过渡功能。

二、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我觉得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值得。这是因为: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花了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大自然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的结论。教师这样的处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而且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2.【参考答案】

(1)课堂总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通常是对一节课所授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进行线条式的梳理,以使学生在已学知识和认知的基础上,理清头绪,把握重点。课堂总结是一节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检验,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2)该教师主要运用的课堂总结方法是总结概括式。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准确简练的语言和图表等方法,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3.【参考答案】

(1)这一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及讨论交流来学习。学习的途径: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对月亮的认识——画出记忆中的月亮(画月亮)——在讨论交流中表述自己画出来的月亮(说月亮)——按记忆和逻辑顺序把画出来的不同月亮排起来(排月亮)——寻找解决“不同排列的正误”的依据——观察模拟的月相——观察真实的月相(看月亮),即采用了“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从记忆中的月亮向现实中的月亮发展的过程,过程的每一步都经过观察(或实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并且从生活出发达到科学观察的结果,完成教学目标。

(2)对教学策略的新认识

①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已经设计好了。

②教学策略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就是说,要指向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③教学策略包含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具体化以教学模式为中介。

④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因此,人们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进程的反思性认知。

⑤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进行推进的措施。因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⑥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人手,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有效、有序地进行。

4.【参考答案】

(1)以上材料是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的。

(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探索、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材料中教师先提出问题,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认真听课,以便解决该问题。

5.【参考答案】

(1)徐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学机智,正确运用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并且促进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首先,徐老师通过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实现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用一种温和亲切又不失机智的方式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

其次,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让丁丁参与进来,以纠正其问题行为,并维护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2)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教师要减少和控制问题行为,确保课堂活动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着手:

首先,运用先人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这一点可以通过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等方式进行。

其次,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这一策略的运用一是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比如,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替代强化等方式;二是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如暗示、创设情境、转移注意和消退等方式。

最后,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转变要坚持奖励多于惩罚原则、一致性原则和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